以史為鑒,美國經濟或尚未轉危為安
金融系統最痛苦的時刻或許已經過去,但美國經濟的麻煩或許才剛剛開始。
自3月初以來,金融市場已經有所復蘇,股市上漲,與可靠的美國國債相比,高風險公司債券和抵押貸款擔保債券收益下跌。週五的一份政府報告宣稱,4月份美國失業率有所下降,更是給了看好經濟的人一劑強心針。
但歷史經驗表明,現在就歡欣鼓舞還為時過早。在危機中,市場比經濟先 底的情況很常見。這是因為市場具有前瞻性,而經濟的疲軟正是導致危機的不平衡狀態得到校正的方式。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經濟學家肯尼士•羅格夫(Kenneth Rogoff)說:“金融危機通常說明經濟存在更大的問題。金融危機會加劇衰退,但很少是 發衰退的起因。”羅格夫最近與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合作寫了一部自14世紀以來的金融危機史。
危機對經濟產生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消費、投資和資產價格等基本經濟因素偏離其基本決定因素的程度。1987年的股市崩盤和1998年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差點崩潰威脅到了金融體系的根本。但這種情況背後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僅限於金融市場本身:1987年是股票相對收益而言估值過高,而1998年是過度的對沖基金借貸。因此,一旦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的救援措施緩解了金融體系受到的威脅,經濟受到的影響也就很有限了。
但當前的危機卻不一樣。過去幾年,美國房價和住房建設一直在攀升,超出了房租、收入和人口統計學所能承受的範圍。住房成了上萬億美元家庭貸款的抵押品。這種情況令儲蓄減少、消費膨脹,刺激了貸款的飛速增加,同時放寬了對家庭、企業和投機者放貸的標準。
當房價停止上漲時,風險最高的抵押貸款開始出現違約,從而引發了危機。但即使是現在,房價仍高於大多數人認為可承受的水準,家庭儲蓄也幾乎沒有增加。就算Fed在3月中旬援救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的行動真的如一些人現在所認為的那樣,是這場危機的頂點,但隨著消費者根據財富縮水、信貸管道減少的情況作出相應調整,經濟還是可能會出現緊縮。
美國可以拿韓國作為參照。1997年12月24日,韓圓兌美元創下紀錄低點,不到當年早些時候的一半,韓國金融危機由此達到頂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和美國財政部一同施以援手,說服外國銀行延長給韓國的貸款。接下來的一年中,韓圓上漲了63%。但經濟陷入了嚴重衰退。在13個月的時間裡,失業率從3%躥升至7.9%。1998年,經濟縮水6%,對於一貫以8%的速度增長的韓國而言,這無疑是個沉重打擊。
一開始,韓國似乎只是被捲入亞洲金融風暴的無辜旁觀者。事實上,多年來支撐經濟的都是工業財團的過度投資。當時負責應對危機的韓國重要官員、現為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顧問的金基桓(Kihwan Kim)說,工業財團以優惠條件從銀行大量借貸,從而為廣泛的資本投資提供資金。銀行隨後又從海外貸入美元。
但1997年初,幾家對日本越來越不具備競爭力的財團開始出現財務困難。當韓國銀行無法從海外借貸時,許多銀行倒閉;倖存下來的銀行也大幅縮減貸款。各財團的投資劇減,解雇了數千名工人。許多財團破產。金基桓回憶說,失業和衰退給習慣了高增長、低失業率的韓國人造成了沉重打擊。他和許多人都認為,雖然政府相關官員盡全力避免經濟急劇衰退,但仍然避無可避。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學者泰德•杜魯門(Ted Truman)曾以Fed官員的身份參與救援韓國的行動,他說,韓國危機之前企業界過度膨脹和過度借貸的狀況與美國危機中的房市和消費情況相似。在韓國和美國的危機中,受影響領域的崩潰都重創了金融體系。韓國的復蘇是靠出口引導的,就像當前出口也成了美國經濟的緩衝器一樣。
韓國經濟從1999年開始復蘇。但金基桓說,資本投資從未完全恢復,經濟增長雖然達到了健康的4%至5%,但也沒有回到危機之前的水準。他說,失業率很低其實是個假像,因為存在隱性失業,比如找不到工作的學生會繼續留在學校深造。他說,美國應當從韓國得到的教訓就是,經濟失衡必須校正;但復蘇並不需要完全解決這些不平衡因素,只要有令人信服的跡象表明正在發生變化,經濟就會開始復蘇。
美國的風險在於,經濟疲軟超出了住房過剩的校正範圍,開始反過來影響金融體系,隨後又再次給更大範圍的經濟造成損害。韓國消費者並未大量借貸,因此高失業率和銀行業的壓力不會彼此加劇。金融和經濟預測機構RGE Monitor的負責人、經濟學家努裡埃爾•魯比納(Nouriel Roubini)說,相比之下,美國的金融系統迄今還只是對抵押貸款的損失作出了調整。他預測工業貸款、市政債券和消費者信貸也將出現大量違約,從而引發又一波金融系統的災難。
Fed主席貝南克(Ben Bernanke)認為,大蕭條之所以嚴重正是因為這樣的回饋效應。1929年11月至1930年5月間,由於人們寄希望於衰退不會很嚴重,股市回彈了38%左右。從1930年秋季開始,一大批銀行接連破產,令人們的希望為之破滅,也讓美國在接下來的3年中一直深陷衰退泥潭。
貝南克正是意識到了這樣的風險,才在上周再次降息,同時,雖然暗示暫時不會進一步降息,但仍將關注重點放在美國經濟或將進一步惡化的風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