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2008年4月22日星期二

林行止.2008-4-22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8-04-22


成本上升價漲中國出口陷困局
  
數年前美國消費者因為物業有價而有身價驟增的良好感覺,因此產生「財富效應」,刺激消費進而使經濟有可觀增長;去年七、八月引爆的次按危機,促致一九二九年以來最大的物業價格跌幅,其產生的「負財富效應」,對消費者和經濟增長造成的消極衝擊,已從經濟也許已經陷入衰退上看出。
  
美國經濟放緩,對美輸出國都有負面影響,而中國似乎受挫甚重,所以如此,皆因中國正進入經濟升級的轉型期,對資本家不利而可使勞工階級受惠的新《勞動合同法》剛於年初付諸實施、煤油價格暴漲電力加價、運輸費用上升(雖然行政干預令原油成本不能完全反映在汽油售價上,但運輸成本仍增加),還有多種原材料價格因美元貶值及供不應求形成價格大幅上升的壓力,加上取消多種出口貨物的退稅優待,等於增加出口商的成本,而在這些「有形」成本之上,當然有更不容忽視的價升值─自從二○○五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在百分之十五、十六之間……。上述種種內外交困的處境,令「中國出口」形成需求萎縮價格上升的奇特現象。
  
最令中國出口商傷神的是,由於內地工廠大多數是來料加工,這意味「中國製造」中包含了四五成甚至更多的外國如日本、德國以至台灣生產的半成品(產品科技含量愈高包含進口半成品的比重愈高),中國工廠把之加工、拼合、製成新產品,因此,有專家指出中國工廠生產的貨物稱「(在)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有誤導作用,應稱「由中國製造」(Made by China)才恰當;不過,「名詞之爭」可以不理,重要的是出口成品中有約一半「外國製造」,意味內地廠商無法控制成本,雖然人民幣升值有些微幫助,但「來料」漲價仍是廠商一大負擔。
  
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給出口商帶來的困擾更大,因為內地廠商必須以持續升值的人民幣支付租金薪津,而其收入的美元卻不斷貶值─等於兌換的人民幣日少。一長一縮,邊際利潤率已降至偏低水平的廠商經營倍感困難,是不言而喻的。
  
內地廠商的困難,從「成本敏感」行業如紡織業產量明顯減降看出。二○○五年,中國紡織品出口值一百七十六億美元,僱用大約二千萬名員工,今年一月和二月的產量增長百分之五點七,比去年同期增幅近百分之二十(已是○三年以來最低增幅)大為遜色;廣東的情況特別嚴重,今年一、二月紡織品產量跌百分之三十二點九,其成因可能與雪災、春節假期和美國市場疲弱有關,但更大可能是有關廠商在成本漲升下結業或他遷。內地紡織廠協會的調查顯示分布十七省的廠商有百分之四十九點二考慮關閉停產,而百分之四十四點四有意「出口轉外銷」,即把本來為出口市場製造的物品向本銷市場推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調查,指出內地紡織廠的平均邊際利潤率為百分之三點九,但其中三分之二廠商的邊際利潤率低至百分之零點七(這是大規模進口商如Wal-Mart在討價還價上有優勢及同業競爭激烈的惡果),它們雖佔大多數,惟所得利潤只約為整個行業的二成,其處境之艱難,不難想像。內地其他重要輕工業行業如製鞋及橡膠業,亦面臨相同困難。廠商經營困難、利潤下降,最終是工人失業,此時推出新《勞動合同法》,迫使資本家善待工人,由於經營環境日益惡劣,新法例令失業情況惡化,是顯而易見的。不問盈虧的國企可以輕易解決失業問題,但現在有更多自負盈虧只問賺取最大利潤的企業,解決失業問題便不再是易事!
  
和若干已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在基本建設上亦投下巨資,未來數年投入肯定更多,這等於為日後經濟發展及進一步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打好基礎。但處此原材料價格大幅上升的年代,基建成本相應膨脹,如果貿易順差萎縮(出口放緩之外,人民幣升值才是重要因素),中國經濟─不是決策官員定下的經濟目標─便會出問題。
  
過去十多年,經濟環境有利中國經濟起飛,舉其犖犖大者,是中國致力吸引外資提供種種優惠外商的政策、入城農工滿足於賺取比農民收入較高的工薪,加上人民幣價偏低、原料相對廉宜,還有有關官員在善待外商國策下對外資的苛刻、漠視工人福利及不顧環境問題眼開眼閉,造就了廠商大發其財的十年盛世;如今一切俱往矣,廠商關廠、外移至內陸或比中國勞工更廉宜的地區已蔚然成風。印度和越南本為從中國出走廠商的首選,可是,印度工源足但運輸網絡落伍,而全國人口八千餘萬的越南病於缺乏工人,不少廠商已打算在過去避之則吉的印尼和馬來西亞甚至巴西及肯雅(尼亞)設廠。這些國家的條件都比中國差。對廠商來說,現在確有「此地不留人,難有留人處」之苦。
  
廠商根據本身利益考慮的決定當然是正確的,因為他們知道內地低成本時代已成過去,要繼續經營便只有外移。內地於一九七九年開始的一孩政策,令進入工齡、完全明白及不會放棄爭取勞工權益的青年男女,可能無法滿足市場要求,結果只能藉提高工薪解決問題……。一句話,中國產品等於廉價貨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