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8-04-01
大米價格飛漲只有窮人受苦
最近一次談農作物價格,為二-月二十六日的〈政府囤糧 糧價續升〉,這是事實的陳述,這個把月來,糧食尤其是大米的價格,果然節節上升。「資深讀者」也許對筆者多次在此闡析的「恩格爾法則(定律)」(Engel's Law)有一點印象,它是衡量家庭物質生活程度高下不錯的指標。「恩格爾定律」簡單明瞭,它指出家庭收入愈低,其用於食物上的開支比例愈大(最極端的例子是乞丐把全部收入用於食物),高入息家庭的開支比例反是。在糧食價格飛揚而家庭收入不增或增幅趕不上糧價的情形下,低收入家庭對現實不滿便不難理解─菲律賓低收入家庭八成收入花在購買食物上(內地人民約三分之一;港人連外膳不足百分之二十二),糧價持續上升許多家庭面臨缺糧危機,令左傾農民組織「五一勞工運動」的領袖揚言「飢餓將迫使我們造反!」對於正在全力減食去脂的部分香港人,糧價上升無關痛癢,但世人因糧價暴漲而活不下去的人數以億計!
造成糧價上升的原因甚多,不過都是老生常談了,比如後富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糧食及肉類的人均消耗都增加,這二個人口大國為滿足國內需求抑制國內價格上漲令通脹不致惡化,因而不鼓勵出口(徵取出口稅)甚至進口,國際市場便因供應減少同時需求增加令價格上升;此外,美元價下挫能源(進而農肥)價格飛升,貨運成本相應上漲,再加上淡水資源有限、耕地面積萎縮(這是溫室效應令不少耕地鹽化不宜種植及經濟發達農村人口外移令城市面積不斷擴大的必然結果),還有「農作物內部競爭」─糧食與生化能源對耕地及資源投放之爭(由於種植可提煉乙醇的作物獲美國政府補貼,美國大米和小麥種植面積日少無可避免;生化能源的介入,打破過去糧價上升稍後供應必增的慣例),除上述種種「人禍」,再有旱災、水災及雪雨成災以至蟲害使農作物歉收(收成下降)絕收(毫無收成)的「天災」,農作物有價是理所當然的。此外,尚有一點「前所未有」的現象是,如今通訊發達,在窮鄉僻壤的農人亦清楚知道最新市場價格,因此過去買家瞞騙農民壓價收購糧食的情況已不可能,那意味糧食的產地價與市價同步上漲,在在令糧價「有上升壓力」。
面對這種嚴峻的情勢,各國根據不同國情做出相應措施。眾多糧食出口國如泰國、越南、埃及和柬埔寨都限制出口,然而,這不等於國內糧食供應因而充裕,因為糧商眼見「明天價更高」,紛紛奇貨可居,貯糧以待高價(主流意見是今年內糧價再漲四成),「在商言商」,理當如此,但糧價因此升完可以再升,政府便成為升斗小民指責的對象。菲律賓總統昨天重申不准糧商「囤積居奇」,違者嚴辦!大米為菲律賓的主食糧,去年平均價每公斤二十五披索(約四港元),去周日漲至四十披索;為了克服困難,菲律賓農業部長葉阿瑟除勸籲國人別把剩飯當垃圾倒掉,還要求快餐店供應半碗而非常例的一碗飯(a cup of rice)─為節省大米,大家齊齊「修」身!
菲律賓本來是「神奇水稻」的發源地,向有大米出口,近年因耕地改變用途及土壤質量有變令產量下降,已成為世界最大大米進口國(以大米為主食糧的國家,大都自供自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字,國際大米交易量只約佔總產量百分之七),去年進口量二百萬公噸,約為總消耗量一千一百九十萬公噸的百分之十。解決糧荒的治本辦法是擴大大米種植面積一百一十萬公畝,但以政府貪腐和欠缺效率,菲律賓糧食供求平衡(遑論恢復出口)之日遙遙無期。
菲律賓的缺糧,並非孤例,非洲十餘國莫不如此,她們二月十六日在南非開普敦召開「非洲生化多樣化(biodiversity)會議」,討論如何在種植大米與生化油物料之間取得平衡。尼日利亞的環境部長對非洲缺糧情況有扼要的說明:「非洲門戶大開,跨國能源企業乘虛而入,和百年前的殖民者異曲同工,它們賄賂官員、和當權者勾結,低價收購農地,種植對它們最有利的生化油作料,但因此令糧食耕地不足,非洲缺糧將長期化!」 糧價飛升等於國際援外機構的購買力下降,它們的經費早定,但如今無法買進計劃中的糧食(以美國國際發展局〔USAID〕為例,要達標需增資一億二千萬美元,但國會不批准),受援國如北韓便收不到預期中的糧食,稍後又再現饑荒不足為奇。
內地人口眾多,解決糧食問題不易;不過,政府對此經驗豐富,一方面是廣積糧,一方面是管制糧價,食物價格佔消費者物價指數三分之一的權數,因此不讓其價自由上調是控制通脹有效手段,雖然國營企業要為此付出沉重經濟代價,卻可收社會安定之效。近來市場屢傳中國缺糧(特別在春節前雪災之後),實際情況應不若所傳之嚴重,因為中國農耕土地面積只有輕微萎縮(二○○七年較○六年減少不足一個百分點),受國際糧價高漲的吸引,去年中國總出口糧食達九百九十一萬噸─進口不足一百六十萬噸─政府若調整稅務,限制出口,內地糧食自供自給應無困難。溫總理昨天在老撾答記者問時「保證食米供港」,並非「虛炮」,港人大可放心。